自评成果

学院(学部)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自评成果 -> 学院(学部) -> 正文

云南华文学院巡礼:五个强化培养国际化人才

发布日期:2024-06-07 点击次数:

云南华文学院(国际汉语教育学院)是437必赢会员中心承担教育国际化任务的主体学院,现有汉语国际教育、越南语、泰语、缅甸语、老挝语、柬埔寨语、华文教育等7个本科专业。在第五轮专业综合评价中,3个专业全省第一、3个专业全省第二。

近年来,学院以“传播中华文化、培养国际化人才、服务区域发展、促进民心相通”为定位,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强化本科教育核心地位、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协同创新育人、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升本科教育教学水平,培养了一批具有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的专业精通、语言畅通、行业联通、文化互通、民心相通的“五通”国际化人才,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铸魂育人,强化思想政治引领      

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考察调研西南联大旧址重要指示精神、致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重要贺信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加强对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领导,学院党委会、党政联席会把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纳入核心议题进行及时研究部署。

学院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加大课程思政建设。已建有14个课程思政项目,1门课程在新华网新华思政课程上线,7个案例在云南省高校非通用语种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大赛中获奖。打造“党建+专业实践”品牌,提升思政育人实效。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相关篇目纳入各专业阅读和翻译课程,提升课程思政的针对性;组织师生拍摄制作思政类视频《少年(多语种)》,网络播放量超过20万,获第六届“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二等奖;制作多语种版“党的二十大专题微党课视频”,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疫情期间,200多名本科学生发挥专业特长参与国内外疫情防控志愿服务获得社会各界赞誉,1名学生获中央文明办“疫情防控最美志愿者”称号、2名学生获云南省“疫情防控最美志愿者”称号,“新冠肺炎中泰文翻译志愿者群”、滇缅边境防疫志愿服务队得到相关部门及媒体的广泛关注。1名学生获云南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1名教师获云南省教育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1个党支部获省委教育工委一流党建示范党支部。


   
突出特色,强化本科教育核心地位      

学院坚持“以本为本”“四个回归”,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坚持中外联合培养,巩固“三互型”(国内国外互通互认、语言能力与专业技能互补互促、中外学生互帮互学)人才培养特色,培养了一批“五通”国际化人才,本科教育教学的核心地位得到巩固,本科教育教学水平得到长足进步。

目前,汉语国际教育、越南语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华文教育、泰语专业为云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已立项国家一流课程3门、省级一流课程7门;出版教材22部、建设课程资源库2个、教学案例库4个。《聚焦一流:越南语本科课程体系的创新与提质》获云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获批成立“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华文教育研究中心”。主办承办了“第二届国际中文教育发展智库论坛”“中国外语非通用语高峰论坛”“澜湄中文教育合作论坛”“推动华文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座谈会”“全国第三届缅语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学术研讨会”等一系列高水平学术活动。


   
内培外引,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加大内培外引力度,优化提升教师队伍结构。学院现有教职工128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2人,副高级职称23人,博士(含在读)66人。培育第五层次人才1人,全职引进第五层次人才1人,柔性引进2位特聘专家,6名教师获“兴滇人才支持计划”称号。2020年以来,教师获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云南赛区比赛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科研立项83项,其中国家级12项(国家重大社科项目1项)、省部级8项、教育部语合中心项目23项。发表论文301篇,出版专著33部,被采纳咨政报告23篇。

学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形成了每年开展1次师德师风专项教育整治,每学期开学和期末教职工大会进行廉政与师德师风警示教育、集体廉政谈话的机制,教育引导教职工潜心教书育人,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争做“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涌现出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国际中文教育团队获“云南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1名教师获全国易班优秀辅导员,1名教师获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个人。


   
五育并举,强化协同创新育人      

学院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位,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国内外教育资源,架构“国内+国外”“项目+自主”的实习实践模式,创新拓展实践育人平台。建立了29家国内外实习实践基地,组建了149支社会实践团队,40余名专业教师和3000余人次青年学生投身实践活动,4支团队入选“圆梦工程”国家级团队,1支团队入选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团队,连续两年获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100强项目。

探索建立“五融合”双创育人工作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融入思政教育,融入科学研究,融入第二课堂,融入社会服务,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各类要素和资源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组建创新创业团队180余个,参与创新创业大赛学生1000余人次,获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立项23项,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立项18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奖励3项。

构建“专业+”志愿服务模式,组织学生参加重要外事活动志愿服务。学生们在参与习近平总书记对越南国事访问的接待服务、越南国会主席访问云南及中国(云南)—越南贸易与机遇对话会、杭州亚运会、南博会、三国丢包节、汉语桥中文比赛、全民阅读大会中,获得广泛赞誉和一致肯定。

 

近三年,本科学生在各类教育教学技能、外语类演讲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100余人次,本科生就业率和升学率三年实现连续增长,分别达到90.39%、13.52%。


   
规范管理,强化质量保障体系      

学院以制度建设为抓手,提高本科教育教学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结合学院实际制定修订了26个本科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以日常监督检查为途径,建立常态化质量监控机制,采取听课看课查课、期中教学检查、聘请院级教学督导、评教评学等形式进行经常性检查、监督和指导。以落实“两性一度”和严格过程性评价为普遍要求,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升。

以质量持续改进为目标,围绕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省级专业综合评价、学校年度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指标,及时发现问题,不断改进提升。坚持OBE教育理念,积极构建“双循环”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其中“内循环”主要结合教学检查、教学评价、教学研讨等发现问题,持续改进;“外循环”主要结合就业质量、用人单位和校友反馈意见,持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完善教学大纲,有针对性地改进教育教学质量。

通过教研活动、主题班会、专题宣讲等,加强对师生的教育引导,把质量意识、质量标准、质量评价、质量管理等各项要求全面落实到本科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内化为师生自觉追求的共同价值,努力构建“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大学质量文化。

学院将以审核评估为契机,对标对表,持续在提质量、强特色、扬优势、补短板上下功夫,加强一流专业建设,拓展教育国际合作,加快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提升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为学校建设西部领先、辐射南亚东南亚的高水平师范大学作出新的贡献。


文章来源 | 云南华文学院
图文排版 | 闫景馨
责任编辑 | 杨丛森 李璐
终审 | 余冰释 伏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