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评成果

学院(学部)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自评成果 -> 学院(学部) -> 正文

化学化工学院巡礼:强基固本育新人

发布日期:2024-09-05 点击次数:


化学化工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把立德树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中心工作来抓,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培养理念,在专业建设、队伍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呈现新气象,走上了一条内涵式发展道路。

学科专业齐驱并驾

经过师生多年的持续努力,学院形成了学科、专业发展相互支撑,齐头并进的局面。2021年化学学科在全校率先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目前拥有化学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学科教学(化学)和生物与医药(制药工程)专业学位授权点、省级博士点建设学科;有教育部创新团队、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化学实验教学省级示范中心等各类省部级科研教学平台14个;设有化学和制药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化学专业2021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3年化学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制药工程专业2011年开始招生,2018年入选校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入选校级新兴专业建设点。

师资建设双轮驱动

学院坚持“外引内培”双轮驱动,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努力造就一支符合地方教师教育发展需要的“四有”好老师队伍。学院深入实施人才强院战略,聚焦学科建设,柔性引进二层次人才1名,聘请爱尔兰院士为客座教授1名;立足专业发展,引进博士19人,其中高层次人才7人,优秀博士12人。强化学历提升,2人攻读博士,7人赴国内外访学进修。
除了有针对性地引进高质量人才,学院通过赛训结合,不断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在云南省第十六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高教社杯”高等师范院校化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1人获一等奖、2人获二等奖,3位教师获云南省职工技能大赛“技术能手”称号,学院获“优秀组织奖”。学院教师连续三届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云南赛区比赛一等奖、在“田家炳杯”首届西部师范院校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展示中获二等奖;在学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中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红云园丁奖一等奖2项、三等奖5项,本科卓越教学奖1人,明德教师奖1人。

五年来,学院教授、副教授、博士数量稳步增长。现有教师73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27人、博士58人。拥有云南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兴滇英才支持计划”教学名师、青年人才专项等各级各类人才36人次,有效保障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教研模式持续创新

学院将“一流学科”的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推进科研成果反哺教学,有效提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研究、课程建设、学术研究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

学院获教育部“双万计划”、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云南省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成果立项培育项目等省部级教学研究、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11项,校级教学研究、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40多项,出版教材2部、教辅4部,获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
学院以“金课”为航标,加强课程建设,五年来初步建立了一批具有专业特色的一流课程群。获得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省级一流课程8门,省精品课程2门,省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获批校级一流本科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双语示范课程近40门;入选学校A类课程4门次,B类课程30门次。

近五年学院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和省部级项目76项,发表包括在德国应用化学等著名刊物上的SCI收录论文256篇,获国家发明专利55项,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育人成效稳步提升

学院突出“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培养理念,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积极营造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涌现了一大批优秀学生和先进集体。近五年学院共培养省级三好学生29名、优秀学生干部6名,省级先进班集体16个;校级三好生标兵13名、三好生14名、优秀学生干部57名、优秀团干部132名、优秀团员326名;校级先进班集体16个,校级“五四红旗团支部”5个。
学院把本科教育质量作为培养核心,全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以“学业引导、科研指导、生涯辅导”为核心内容,导师全程参与育人活动。五年来学生承担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46项;获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1项,省级“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30项,其中金奖4项、银奖6项、铜奖20项;获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1项,西南赛区二等奖3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级特等奖1项;“国药工程杯”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大赛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西南赛区二等奖1项。学生获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技能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全国高师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校院构建分层次、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平台,采用UGSS协同培养机制,搭建优质实习基地56个,提高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

undefined

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积极推进“五育并举,五育融合”,实施“青年铸魂”“青春建功”“青春筑梦”“文化传承”四个工程,引导青年学子在思想引领、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面走在前列。

undefined

学院以四六级和考研升学率为抓手,不断提高四六级通过率、毕业生深造率,增强学生发展后劲。本科生升学率位居学校前茅,从6.83%提升到25.47%;本科生四六级通过率在全省化学类专业布点中位居前列。培养的毕业生赢得社会的广泛赞誉和认可,涌现出国家“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青年人才、全国优秀教师、云岭学者、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省教学名师、中学特级教师、企业高管等一批优秀人才。


素材来源 | 化学化工学院

图文排版 | 郑凯匀

责任编辑 | 杨丛森  李璐

终审 | 余冰释  伏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