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评成果

学院(学部)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自评成果 -> 学院(学部) -> 正文

文学院巡礼:以文化人 创新发展

发布日期:2024-09-11 点击次数:





文学院前身是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国文学系。朱自清、罗常培、闻一多、杨振声、罗庸等著名学者先后任系主任,唐兰、刘文典、王力、浦江清、游国恩、陈梦家、沈从文、余冠英、张清常、徐嘉瑞等学术大家曾在国文系任教。

文学院现有汉语言文学、秘书学、文化产业管理三个本科专业。2021年汉语言文学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秘书学获批云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中国语言文学学科2011年获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8、2020年两度入选云南省博士授权点申报培育学科,2024年,在新一轮博士学位授权点申报中推荐出省。

培育优质师资队伍,本科教学成绩斐然


文学院通过引育并举,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教师85人,教授24人,副教授32人,高级职称占比66%;博士51人,硕士28人,硕博士占比93%。其中,云南“省突”“省贴”专家3人,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15人(云岭学者1人、文化名家4人、青年人才10人),昆明市中青年学术及技术带头人2人。特聘教授有语言学家戴庆厦、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于坚、海男。文学院师资队伍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教学科研能力强,有效支撑本科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

经过师生不懈的努力,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与秘书学专业在云南省具有较强影响力,在全省中文师范教育中一直处于领头雁地位。在云南省专业综合评价中,汉语言文学专业连续五轮均被评为C+,全省排名第二,2022年,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中学二级认证;秘书学专业连续五轮均被评为C+,全省排名第一。文学院1门课程被推荐为国家级一流课程,获得5门省级一流课程,12门学校B类以上课程,9门校级以上思政课程,6门次优势本科专业核心课程建设项目立项;在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及其他教改项目建设中获得进步,“基于 BOPPPS 教学模式的课程学习过程性评价有效实施研究”“《现代汉语》课程深度学习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获云南省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云南民族文化概论》课程三维教学与改革研究”和“文化自信视域下文字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等获437必赢会员中心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学院教师获云南省高校教师教学大赛特等奖、三等奖。

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科学研究成效显著


文学院坚持从服务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擦亮师范底色,主动融入和服务云南省基础教育与边疆教育,彰显了以师范和边疆人才培养为重点的教师教育办学特色。获得教育部“国培计划”示范基地、教育部“国培计划”乡村教师访名校——乡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国培计划”教师培训团队置换脱产研修项目等。同时,文学院积极参与云南省万名校长培训计划,派出多名教学科研能力强的教师为参训学员授课、开设讲座等。2023年,学院获得云南省义务教育青年教师培训——初中语文、小学语文项目,有力推动了云南省基础教育与边疆教育的发展。

近五年,学院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省级科研创新团队3个。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奖三等奖1项、省级社科成果奖19项(一等奖3项)。学院教师在《文学评论》《文献》《民族语文》等代表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在中华书局等出版学术专著。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工作,取得了一批重要教研成果,主持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云南人口较少民族当代文学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研究》,发表《论少数民族文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等多篇论文。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育人质量明显提升


文学院赓续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国文学系文脉,致敬先贤,2015年,启动“西南联大名师班级建设”,以西南联大教师命名班级名称,有朱自清、闻一多、冯友兰等16个名师班级。文学院多措并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创办朱自清实验班,为每位学生配备三位导师,分别是学术导师、写作导师和教学导师,举办“自清语文讲坛”“一多讲坛”“从文文学讲坛”等学术活动。二是推行“4+2”语文高层次人才模式,即4年本科+2年专硕培养。三是打造公费师范生初中一专多能教师与优师计划公费师范生,强化素质过硬复合型人才能力。四是成立于坚、海男作家工作室,聘请国内知名作家承担创意写作指导教师。学生公开发表诗歌、散文、小说等多文体作品,2023年,本科生获第四十届全国大学生樱花诗歌邀请赛二等奖,第三届百年云大“银杏文学奖”诗歌一等奖等。五是为推进秘书学专业发展,文学院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目录下新增秘书学专业文体研究方向。

 

近年来,文学院以赓续西南联大血脉为主线,着力打造传承西南联大爱国主义精神的育人体系。“西南联大名师班级”建设取得成效,13个班级获云南省先进班集体,15名同学在各级文学刊物发表作品21篇,23名同学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大赛、全国大学生普通话竞赛等赛事中获奖34项,4名同学在云南省第七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4项。传承弘扬西南联大文化,打造西南联大国际文学节、联大记忆·经典展演、秘书节、“致敬时代的歌者:西南联大教授冯至先生诞辰纪念座谈会暨诗歌朗诵会”“《影像·刘文典》编纂座谈会暨刘文典先生纪念活动”等品牌活动,拍摄短视频《西南联大日记》,线上直播“沈从文杯”西南联大作品展演。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成绩显著,在“高教社杯”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师教育联盟第十届师范专业大学生教学技能竞赛中,学院共获一等奖5项、二等奖1项。

 

积极拓展育人渠道,“第二课堂”成效凸显


文学院积极拓展育人方面的创新实践,构建了专业课程+第二课堂育人体系,育人成效显著。

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学院举办的437必赢会员中心“西南联大经典展演”,437必赢会员中心“秘书文化节”,公费师范生培养案例——文学院2022年王力班“纸短情长”活动,优师计划培养案例——文学院2021级优师班《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文创展,优师计划培养案例——437必赢会员中心文学院“吴宓杯”文学经典配音大赛,西南联大教授冯至先生诞辰纪念座谈会暨诗歌朗诵会等,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们的“第二课堂”。

学生社团健康发展。学院现有10个学生社团,着力打造“一社一品”,3年来,推出精品活动20余个,开展社团活动50余次。学院组织“返家乡”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扬帆计划、挂职锻炼等社会实践,组建社会实践团队42支,参与人数达642人次。2022年学院组织的“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受团中央通报表扬,社会实践成果的1个项目和1个视频入选中国青年报社主办的2023年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果“千校千项”网络展示。学院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南博会、汉语桥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黄慧莹等4人入选研究生支教团参与为期一年的支教服务工作。


实践基地建设取得较好成绩。除学校层面的实习基地外,学院共有13个实习基地,包括长水教育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昆明市西山海亦丰高级中学、德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葫芦雕绘传习馆等。稳定的实习基地为学生的实习见习提供了坚实保障。文学院持续拓展其他实践基地,与昆明市名师工作室合作,建立到名师工作室实习的机制,和国培计划相结合,到项目县的实习基地进行实习等。学院积极与华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与昆明文理学院、新浪云南等签署合作协议,为学生实习、学院发展开拓渠道,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展望未来,文学院将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全面促进学院党的建设、学科建设、教师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对外交流、社会服务等工作取得更大成绩,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创新型专业人才,为基础教育和边疆教育作出更大贡献。




素材来源 | 文学院

图文排版 | 高晨晨

责任编辑 | 杨丛森 李璐

终审 | 余冰释 伏云辉